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汽車保有量節節攀升。據悉,2018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機動車3172萬輛,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27億輛,其中汽車2.4億輛。從城市分布情況看, 全國61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27個城市超過200萬輛,8個城市超過300萬輛。

龐大的汽車數量表現出了我國經濟發展強勁,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但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交通問題,比如交通擁堵、道路安全、泊車困難等, 尤其是泊車困難,已經成為各大城市的通病,如何著力解決這一難題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領域。政府、企業、社團組織積極嘗試破解城市“停車難”,參與者越來越多元化, 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越來越多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智慧停車行業也因此成為了改善停車環境、滿足停車需求的“香餑餑”。 停車行業的智能化、信息化、規范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大量應用,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019年,智慧停車行業會面臨什么樣的局勢變化呢?
五類玩家角逐智慧停車市場,綜合實力成為“晉級”關鍵
目前,智慧停車行業主要有五類主體參與競爭。第一類是停車設備供應商。 停車場作為具有產權歸屬的資產,歸屬于所屬的地產物業管理公司,而停車場設備及管理系統、后續的運營服務則由專門的停車場設備供應商提供。
第二類是安防設備供應商。由于在視頻技術、可視化管理、門禁管理等綜合能力方面比其他競爭著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也是智慧停車行業內非常強勁的競爭者。
第三類是市政交管部門。市政交管部門掌握路側停車位及路外公共停車場,具有資源優勢,同時財政雄厚,整合能力強。
第四類是互聯網創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切入智慧停車業務的模式多是基于智能硬件或大數據,或與物業公司、政府部門的良好關系,對接B端停車場、物業,連接C端車主。
第五類是互聯網巨頭。

經發現,只做設備就只能徘徊在產業鏈的最末端;只做方案運營又缺失產品核心競爭力;踏著互聯網易操作的“低門檻”進入市場, 卻用參差不齊的用戶量讓原本設定了極高規模要求的互聯網模式變得難以落實。陷入如此尷尬的局面,大批單一企業以及試水互聯網+停車企業被市場洗牌、淘汰,是在所難免的。 縱觀國內,智慧停車行業較為成功的企業,往往是具有停車場資源、項目經驗、用戶數據和在技術、服務理念上都極具創新的綜合發展企業。2019年,業務高度集中,技術、服務、 運營等綜合能力較強的企業,將如何開辟智慧停車多元化的新市場格局,是件值得期待的事。
發展前景廣闊, 百億級市場漸具雛形
無論從政府角度出發還是從民生角度出發,智慧停車的市場都具有廣大的前景,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智慧停車已成為各地政府、 企業和民眾多方共贏的必然選擇,也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升城市形象、推動產業升級和促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必經之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根據數據預計,未來幾年,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將以20%左右的速度繼續增加,并有望在2020突破154億元。百億級市場漸具雛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 移動支付等技術也在不斷成熟。當前智慧停車設備不僅可以有效采集相關數據信息,并逐步實現通過互聯網思維對這些數據進行二次分析、融合,例如將這些數據應用到企業客戶畫像工作, 以及交管部門的體系化管理工作中,技術實力突出的智慧停車企業為這些平臺帶去的將會是更加全面、細致的服務。
此外,在政府層面已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以支持、推動智慧停車的發展。例如,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在智能化停車建設方面, 大力推動智慧停車系統、自動識別車牌等高新技術的應用,積極引導車位自動查詢、電子自動收費通行等新型管理形態的發展,提高停車資源的使用效率;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提出提升交通發展智能化水平,促進交通產業智能化變革;2017年9月,交通部發布《智慧交通讓出行更便捷行動方案(2017-2020年)》,進一步規范城市停車新秩序、鼓勵車位資源錯時共享, 以大力推動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市場在增長,技術在創新,政策在支持,面對這樣的大背景,智慧停車行業未來的發展將會充滿無限想象。由勇生智,將之不同,敢于挑戰,則必得上智。 想在智慧停車的游戲里激流勇進,趁勢而上,沒有一點實力,終是難以令人信服。